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國際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從工藝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國際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鄭觀應、謝己原的教育慈善:
從工藝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工業(yè)與工業(yè)化在鄭觀應的思想中占據主要地位,其所著《盛世危言》提出的一系列富國強民方略中,首當其沖為工業(yè)化

    ■ 陳曉平

    鄭觀應是晚清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他對當時貧民子弟多而人才少的情況有著深入認識與深切同情,其在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提議普遍設立工藝廠,招收貧民子弟,讓他們學會專門技能。

    此前,政府所辦的慈善機構只是收養(yǎng)少量鰥寡廢疾乞丐流民,未能在教育方面下功夫。鄭觀應的倡議,代表著慈善思想開始向“教養(yǎng)并重”轉變,從消極的收養(yǎng)變成積極的培養(yǎng),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增強慈善機構造血功能。

    同時期,從新加坡歸國的華僑謝己原,受鄭觀應慈善思想的啟發(fā),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隨后,鄭觀應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該工藝院是在工藝善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

    以前人們習慣把鄭觀應歸類到“改良思想家”,把同盟會骨干謝己原歸屬于“民主革命家”行列,似乎兩者之間有著“楚河漢界”,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改善貧民生存條件、用教育改善貧民謀生能力方面,兩人的思路高度一致。收容貧民、增加就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推動經濟發(fā)展,都是他們共同關注并著力推動的事業(yè)。從工藝善堂、工藝院、工藝局,從慈善工藝教育一步步升格到工科高等教育,這一漸進發(fā)展進程,充分體現了近代廣東慈善家、教育家的務實精神。

    謝己原:在廣州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

    1904年9月,從新加坡歸國的華僑謝己原,受同時期鄭觀應慈善思想的啟發(fā),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創(chuàng)辦工藝善堂,并將辦事處設在市區(qū)最繁華的長堤。

    謝己原,廣東番禺人,曾任基督教會牧師,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旅居新加坡期間,他還參加了華人戒煙所的工作。辛亥革命后,謝己原被廣東省臨時參議會選舉為副議長。1914年,謝己原受孫中山派遣,擔任中華革命黨檀香山支部長、檀香山籌餉局局長,積極奔走,為民主革命籌集資金。1921年,他在順德縣長任上創(chuàng)辦順德縣紅十字會,1925年到舊金山擔任協和中學校長,專心從事華僑教育事業(yè)。

    謝己原1904年創(chuàng)辦的工藝善堂,以玻瑙、衫襪、玻璃燈筒、火柴為主要產品,總共擬招收貧民1000人。他認為,工藝善堂所招收的工人,在學會專門技術之后,可以再向其他人傳授,減少游手好閑的人數,整個社會將獲益不少。

    當時民間照明主要用煤油燈,玻璃燈筒為必用配件,用來防風,家家戶戶都需要幾個,銷量極大。謝己源擬定計劃,仿制美國最新式燈筒,用料節(jié)省,亮度更高。市面上原來的燈筒,每個售價達2毫(20分),但仿制新式燈筒,售價可低至1分多。

    善堂另一個主要產品是火柴。據謝己原調查,1903年從日本進口的火柴貨值達到300多萬,若善堂火柴廠自行制造,售價低于日本,可大大減少進口;火柴廠的設立,可解決約300個貧民就業(yè)問題。

    謝己原不僅是慈善家,還是個天才演說家。為給善堂籌集資金,他風塵仆仆,前往省內各地勸募。在他勸募之下,佛山萬善堂、順德濟生社都欣然樂助,并請謝己原在所在機構發(fā)表演講。謝己原在演說中闡述振興工藝的社會經濟意義,并建議佛山、順德兩家機構設立閱書報處,供公眾免費閱覽,以開通民智。

    為學習先進經驗,物色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謝己源于1906年前往南洋各國考察學習,也就在此時加入了同盟會。他學到了制造皮鞋、草帽的工藝,回國后即招股開辦,用進口替代方法,減少外貿逆差。工藝善堂的慈善思路十分清晰,即把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生產實踐直接結合起來,用企業(yè)化經營方式,形成慈善機構的自我造血功能。

    鄭觀應:投身慈善,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

    鄭觀應(1842-1922),廣東香山人,早年在上海當買辦,后來得到李鴻章、盛宣懷賞識,長期負責輪船招商局。在長期經營活動中,鄭觀應對舊中國各方面的落后有著清醒認識,撰寫《盛世危言》等著作,呼吁改良社會,并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

    1904年春,鄭觀應回到廣州,擔任粵漢鐵路購地公司負責人,參與創(chuàng)辦廣州商務總會并擔任協理。他提出:“采用西法,收養(yǎng)貧民,延請教習授以實學,舉凡織纴、制造、機器、電化之法,皆因材而教育之,不及十年,共商進步,非特盜賊可免,抑且乞丐可無矣?!?/p>

    鄭觀應與政府、商界關系密切。1905年底,他說服商務總會同仁,創(chuàng)辦廣東工藝院。鄭觀應起草了《勸辦廣東上下工藝院集股公啟》,提議集股一百萬元,面向廣東殷商及海外華僑招股。

    工藝院分上下兩院,上院制造上等貨品,下院制造普通貨品;凡屬身家清白、業(yè)無所歸的青少年,只要有切實保人,經面試后,即可入院充當學徒;貧窮幼童愿意習藝的,由院方發(fā)給衣服鞋襪等,入院學習;工藝院產品,由于具有慈善性質,擬請政府批準,給予10年免出口稅優(yōu)惠。

    鄭觀應除在本省集股外,還分別致電新加坡同濟醫(yī)院、舊金山中華會館、檀香山中華會館等華僑同鄉(xiāng)公益組織,請華僑踴躍入股。

    接著,鄭觀應向兩廣總督申請,將西村增步離明觀劃給工藝院使用。兩廣總督岑春煊接到計劃之后欣然批準,說:該紳商等集股創(chuàng)設廣東上下工藝院,對于維持商務大有裨益。鄭觀應所呈遞的報告、章程即行批準,同意撥地,并請布政司衙門會同商務局遵照執(zhí)行。

    鄭觀應創(chuàng)辦的廣東工藝院,是在工藝善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加側重改良產品,并賦予其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任務,包括延攬廣繡藝人傳授技藝,增加出口。工藝院把解決貧民生計、職業(yè)技術教育、振興本國工業(y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屬于比較重要的慈善創(chuàng)新。

    1910年,官辦的廣東工藝局整體遷入原工藝院,開設染織廠,招收15-22歲青少年,伙食、住宿、書籍、紙筆、制服等均由局方免費提供,畢業(yè)后在局內服務兩年。1911年,為提高生產效率,從美國進口腳踏鐵質織機一百架,以取代傳統(tǒng)的木質織機。到1913年,工藝局已經實現了可觀的盈利。

    1919年,工藝局創(chuàng)辦屬于正規(guī)職業(yè)教育體系的第一甲種工藝學校(后改名廣東第一甲種工業(yè)專門學校,簡稱“甲工”),分機械、化學、染織、美術四科,第一屆招收公費生240人。任教的教師,基本是從日本、歐美歸國的人。學生用三分之一時間學習學科(書本)知識,三分之二時間上崗實習,畢業(yè)后很受企業(yè)歡迎。

    1921年,廣東省長陳炯明將工藝局歸并于工業(yè)學校。1925年,該校升格為廣東省立工業(yè)??茖W校,及后再改組為勷勤大學工學院,進入高等工科院校行列。

    (據《善城》雜志)